何日请长缨 第103节(2 / 2)

何日请长缨 齐橙 3860 字 18天前

实践表明,每一位工艺科副科长都是被绘图板耽误的营销大师。与他的同行韩伟昌相比,何继安更算是无师自通。他让公司出钱给自己添置了名牌西装和浪琴表,走到什么地方,都有意无意地亮出腕子给别人看看,让人觉得他的确是来自于一家实力极强的公司。

在这里就得说说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了。一些乡镇企业家也懂得通过炫富来显示实力的道理,但他们炫富的方式无外乎在每个手指头上都戴一枚硕大的金戒指,在脖子上挂着20来斤重的金项链。

何继安是个文化人,他知道怎么证明自己是个外企高管。他手上戴的浪琴表其实也就值2000元出头,和一枚金戒指的价格差不了多少。但戴一块名表和戴十个戒指,能是同样的档次吗?

何继安的推销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大多数机械企业的领导都或多或少有些崇洋心态,听说他推销的是韩国机床,而价格又远比美日欧的机床更亲民,便欣然接受了。照理说,采购设备多少是需要了解一下有关细节的,比如产品质量问题、厂家声誉问题,但因为东垣机床公司的前面有“大韩”二字,这些考量也就被忽略了。

想想看,人家是外国公司,外国怎么会有质量差的东西呢?外国公司的声誉怎么会不好呢?

“李总,咱们手上现在已经积压下100多台机床的订单了,时间最长的已经拖了半年时间。我跟人家说是因为海关那边工作效率太低,一直压着咱们从韩国进口的控制电路板不肯放行,可这个理由也撑不了多久啊。”

在公司的总裁办公室里,何继安一脸苦相地向李太宇抱怨着。

何继安这边的业务做得异常顺利,但把订单拿回来之后,生产部门却掉了链子。在何继安的建议下,李太宇采购了一大批设备,花掉了100多万元的资金,随后又从几家国营企业挖了十几名技术工人过来,充实到各个工序。但无奈五机床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,十几名优秀技工根本补不上所有的短板。

像临一机、常机这样的大企业,生产机床的时候绝大多数部件都是自己造的,只有少数部件要从其他企业采购。但像原来的第五机床厂这种小型机床企业,外购件的比例就会比较大,自己只做床身、工作台、头架、尾架之类的,都是一些傻大黑粗的活儿。好吧,其实五机床连这样的活也干不好,导轨、液压缸之类装配不上去的事情,是时常发生的。

李太宇从韩国带来的图纸,与中国国内常规的磨床在原理上是一致的,但各个部件的尺度参数都有所不同,这就导致东垣机床公司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外购件。这些部件要么从韩国进口,要么就只能是公司自己制造,而后者无疑是对公司生产能力的一大挑战。

从韩国进口部件的思路,被李太宇否决了,何继安对此也能理解。这些东垣公司制造不出来的部件,恰恰是附加值最高的部件。这样的部件在国内采购也就罢了,如果从韩国采购,采购价本身就比国内高出一大截,还要支付高昂的进口关税,最终机床整机的价格就控制不住了。

韩国机床要想在国内销售,必须把自己的价格控制在美日欧的机床价格之下,而且还必须是有明显差异的,否则人家何不稍微加点钱去买美日欧的机床?

数控系统要从国外进口,这是没办法的。中国国产的数控系统技术不成熟,而且与韩国机床企业习惯使用的德、日以及韩国本国的数控系统都有所不同,韩国的那家机床设计院可不会照着432厂的系统来给李太宇做设计。

除了数控系统之外,精密导轨、液压件等也得从韩国进口,这同样是由于规格上的差异。这几件东西,就已经把东垣机床的利润空间给挤压掉一大半了,余下的部分,就只能选择自己制造,否则李太宇还不如直接从韩国倒腾机床整机到中国来。

这些天,王迎松像个救火队员一样,在车间里忙碌,盯完这个部件,又得去盯另一个部件。有些部件前面几道工序都做得不错,到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,工人手一哆嗦,铣出来的装配孔偏了几毫米,整个部件就废了,可谓是前功尽弃。你拽着这工人训也罢,罚款也罢,该从头开始,不还是得从头开始吗?

李太宇也知道生产上的问题,经他手开除的工人就已经有十几个,再开除下去,人手明显就不够了。他训斥王迎松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,从三天一次,发展到一天三次,心情好的时候还要再加顿夜宵啥的。

王迎松这会也是虱子多了不痒,李太宇要训,他就低眉顺眼地听着,意守丹田,老神在在。几个月下来,东垣公司的生产没啥改善,王迎松的武功修为上了好几个台阶,从元通境中期跃升到宗通境巅峰,马上要突破蜃通境了……

“王迎松管生产不行啊!”何继安不止一次地在李太宇面前告王迎松的黑状,虽然他本人就是王迎松介绍到东垣公司来的,王迎松算是他的伯乐,但伯乐不就是用来被千里马踹的吗?

再说,自从何继安进入东垣公司之后,李太宇便把他当成了心腹,王迎松每次见着何继安都眼睛不是眼睛、鼻子不是鼻子的。二人早就是死敌了,就算何继安不踹王迎松,王迎松也会给何继安下几个绊子。

“不用王迎松,谁来管生产?”李太宇问。

“要不要我从常机生产处介绍一个人过来?”何继安献计道。

“他要多少薪水?”李太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这个。

别怪李太宇抠门,实在是富二代家里也没有余粮了。

李太宇当初挖何继安的时候,一张嘴就答应给1500元的月薪,还觉得太便宜了。毕竟,按照韩国的工资标准,何继安这样水平的工程师,加上10倍也不见得能够聘到。

可再往后,何继安建议他从一些国营大厂挖了一批高水平技工过来,这成本眼见着就攀升上去了。这些技工的薪金标准是每月1000元,15个人就是15000元,一年下来就是近20万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了。

照何继安的意思,东垣公司从五机床那里接收来的所有工人,包括王迎松在内,通通都要辞退,换成一批优秀技工,那一年的成本又会是多少?

到目前为止,东垣公司造出来的机床也只有20几台,平均一个月连3台都不到。由于部件废品率居高不下,每台机床几乎都是亏本的。李东元给李太宇的那50万美元,现在真的已经剩得不多了。

顺便说一句,李太宇在中国的日常开销也不低,这从他年纪轻轻就挂着的两个硕大眼袋就能够看得出来。自从有何继安替他鞍前马后地忙活,他已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国文艺……女青年这方面了。众所周知,这是很花钱的一种业余爱好。

第214章 代工

“我们厂生产处有个调度科长,经验很丰富,如果请他来管生产,肯定比王迎松强。王迎松根本不懂工序安排,纯粹是瞎指挥……”何继安讷讷地说。

“我是问,这个人要多少薪水?”李太宇打断了何继安的话。他不懂生产,但好歹懂得钱啊。

“其实,照我的薪金标准应当就可以了……,我知道现在公司的财务情况不是特别宽裕,所以在薪金方面,可以暂时克服一下。”

何继安的话说得很委婉,但李太宇已经听懂了。他的意思有二:第一,每月1500元的月薪是一个比较高的标准,能够聘到一名非常优秀的调度科长;第二,何继安希望李太宇忽略这一点,继续保持认为1500元月薪很低的错觉。

“你是说,如果我把这位调度科长聘过来,我们的生产问题就能够解决?”李太宇问。

“可能还需要补充一些关键工序上的工人……”

“需要补充多少?”

“可能、大概、也许……有20几个就够了。”

“……”

李太宇很想给何继安一个耳光,你以为我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挖一个调度科长,一年就是2万块钱,这倒也罢了。有了这个调度科长,还要再加20几个关键工序的工人,照着一个人1000元月薪计算,一年就是30万。我这点钱够干什么的?

设备全部更新了一遍,工人也全部换了一遍,那我当初买这家第五机床厂图个啥?人家招商局的官员说了,第五机床厂技术实力雄厚,在整个明溪省都是排名在前五的磨床专业生产企业。明溪省的人口数比韩国还多,这不就相当于在韩国排名前五的企业吗?这样一家企业,在你眼里居然连一个合用的工人都没有,你不会是猴子派来专门坑我的吗?

“何先生,你说的这个方案是绝对不能接受的。你过去说只要招聘十几名优秀技工,放到关键工序上,东垣公司就能够制造出合格的磨床。现在我已经招聘了十几个人,你又说还要增加20多个,而且还需要一个什么调度科长。你还有什么没说完的,能不能一次给我说完?”李太宇咆哮道。

“我原来……没料到五机床的底子会这么差,前几道工序都已经加工完成的部件,让后面的工序铣一个装配孔,都能铣偏了,这在常机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错误。”何继安怯怯地回答道。

他这话还真不是撒谎,实在是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差的工人。常机虽说经营不善,时不时出现亏损,可最起码的生产秩序还是有的。车间里的工人技术再差劲、责任心再不强,也不至于犯这样的低级错误,他也算是开了眼界了。

李太宇坚定地摇了一下头,说:“这个方案我是绝对不会接受的,你必须想出其他的办法。”

“其他的办法嘛……”何继安迟疑了一会,说道:“那就只有请人代工了。”

李太宇一时没反应过来:“请人代工?请谁代工?”

“明溪省和井南省都有不少私营机床企业,有一些水平还是不错的,最起码……,呃,我是说,他们还是比较可靠的。现在我们的订单做不完,可以分出一部分,请他们帮忙,最后贴上我们的牌就可以了。”何继安说。